来源:中国工控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高增长和高比重成为推动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趋于弱化,高投资和高出口依赖型工业增长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工业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出现多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足导致生产和销售明显减速。二是工业品价格明显下降,加剧效益下滑。三是采矿和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四是成本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造成工业产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工业企业的利润,以致形成了“需求疲弱—销售下降—生产放缓—经济下行—需求疲弱”循环链条,并不断强化。从深层看,则是我国工业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速度经济的增长模式,导致在经济增长率低的时候,企业效益下滑比经济增长下滑更严重。
进入2016年,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显现成效,同时降息、减税、清费等政策对企业降本增效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工业企业盈利改善取决于需求的回升,短期稳增长政策带来的需求并不具备持续性,由此判断我国工业生产情况大幅好转还为时尚早。
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第一,前一阶段积累的库存仍相对较大,去库存、去产能面临较大压力;第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存在;第三,营改增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还有一个适应过程;第四,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总量,但若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还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投资,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本身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在市场当中的供给有效度。
实际上,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既有来自周期性的因素,又有来自结构性的因素。从经济周期角度看,由于我国制造业对外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依赖,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与出口和投资增速减缓密切相关。从结构性的因素分析,我国工业企业成本上升过快和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周期性的因素,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实现稳定、较快和可持续增长。而应对结构性因素,则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等途径,着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工业企业由“要素扩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增长模式正在形成。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鼓励经济增长的政策,逐渐从政策层面向实效层面转变。随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建设工程与民生项目的大量铺开,工业企业只要抓住“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政策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巩固利润止跌回升的趋势大有可能。